*本講義為筆者任教於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級中學時之自編補充教材。
《世說新語》這本書,原本名叫《世說》,收集的是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言行。世說就是當世之說,裡面記載的,都是那個時代值得記上一筆的言語行為。所以篇幅大都很短,但都是完整的故事;你看得到人物形象,看得到完整的事件。那麼環境呢?對以前的讀書人來說,東漢到魏晉南北朝的狀況耳熟能詳;對我們來說就比較遙遠了。不過可以用兩個字來表示,就是【亂世】。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朝代之一,但再強盛的朝代也有衰亂的時候。漢代分成兩個時期: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建立了漢朝;他的子子孫孫不是每個都很爭氣,最後帝國被一個叫王莽的偽君子偷走了;這王莽只是個書生,根本不懂治理國家,所以又有劉邦的子孫,叫劉秀的,把家業搶回來。原本的首都長安已經被戰亂破壞的差不多了,所以劉秀定都靠東邊的洛陽,漢代就分成西漢與東漢兩個時期。
東漢的問題在於所謂的【外戚VS宦官】。什麼是外戚呢?就是皇帝媽媽那邊的親戚,例如舅舅之類的。東漢的皇帝,常常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坐上皇帝的寶座,什麼也不懂就要管千千萬萬人;作媽媽的心疼兒子,就找自己兄弟來幫忙治理國家;可是這些舅舅愛的可不是皇帝,他們愛的是權力與財富,一旦手握大權就再也捨不得放開。等到皇帝長大了,這些舅舅還不罷手,反而因為看著皇帝長大,根本不把這帝國領導人放在眼裡;皇帝哪嚥得下這口氣呢?可是朝中大臣不是和這些外戚熟識,共享利益,就是害怕這些皇親國戚的威勢,不可能聯合他們鬥倒自己的舅舅們;所以只好找最親近的人,也就是服侍皇帝的宦官們。
這些宦官失去了男人的特徵,為的是在皇宮中掙一份差事;對自己殘忍的人,對別人會更殘忍。而且那些達官顯貴,根本不會把這些低賤的下人放在眼裡,所以宦官們反而會知道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這些宦官知道,能夠討好皇帝,就可以掌握整個國家,所以他們對皇帝是曲意奉承、百般呵護;皇帝也是人呀,有人每天對你好,你會不會信任他?何況皇帝被自己的舅舅們壓得喘不過氣來,還不對這些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宦官推心置腹。於是皇帝便利用宦官鬥倒了這些外戚,宦官則因此獲得皇帝的寵幸;到後來,情況越來越糟,宦官竟然可以決定要立誰做皇帝,而皇帝的媽媽一旦有機會就要自己的兄弟把宦官趕盡殺絕。每天殺來殺去,誰還有心情關心民間疾苦呢?這就是東漢後期政治上的混亂。
不但政治上混亂,學術界也不平靜,可以分為儒家傳統的失落,道家思想的興起,和佛教思想的介入。
秦朝為了控制人民思想,禁絕燒毀了大量圖書,到了漢朝建立,基礎穩固了,才漸漸的重新建立學術風氣。可是很多書本已經失傳了,雖然有些老人家會背整本書,但每個老人家背的內容都不太一樣,還有各地口音難懂的問題。於是很多人開始用自己的想法解釋古人的思想,就和我們用現在的華文解釋古代的文言文一樣,一定會發生問題。然後有一天,有人在孔子老家的牆壁裡發現一堆古老的藏書,上面寫的字都是秦朝以前的文字。於是學術界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那些老學者背的東西才正確,另外一派認為當然是要以古代的藏書為準;各位可能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在當時這可是決定哪一派有飯吃的重大辯論,被稱為【今古文之爭】,起因是儒家傳統的失落。
那為什麼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會興起呢?因為東漢的時候,讀書人對於自己和國家官員的人格操守,要求都非常高,時常集合起來搞學運,用行動要求政府注意人民的苦難。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都非常討厭被批評;討厭被批評就算了,他們還輪流掌握國家的法律與刑罰。終於有一天,這些人忍不住了,開始逮捕、監禁這些意見太多的讀書人,還禁止他們作官。之前說過,古代讀書人讀一輩子書就是為了作官,禁止讀書人作官跟殺了他們沒兩樣。有些讀書人發現這個國家風氣越來越壞,於是他們開始偏向老子、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認為堅持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是沒有必要的。堅持理想的人認為放棄堅持的人沒骨氣,放棄堅持的人認為堅持理想的人蠢到家,吵個不停。
偏偏東漢中期的時候,【佛教】已經進入中國,讀書人一開始接觸到這種外來的思想,只是觀望;到了東漢末年,不想費心搞政治鬥爭的讀書人去研究佛經,發現裡面的思想其實很有意思,而且和中國原有的道家,好像彼此呼應;佛教在中國流傳多年,也產生了一些對於中國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很精通的僧侶,讀書人和僧侶聚會討論佛教與道家思想,於是也產生了很多儒家與佛教中人辯論的記載。
東漢末年開始的是政治和學術上的混亂,黃巾之亂後,各地群雄並起,軍事上的混亂開始了;晉朝短暫統一了五十多年,還來不及恢復元氣,就被北方的外族侵略,被逼得退守長江以南。東晉【偏安】這種困窘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起因是東漢中期就開始的亂象,而這一段衰落混亂的時代,有許許多多有意思的言語和行為,都記錄在這本叫做《世說新語》的書裡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