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講義】敘述、故事與小說 How to tell a story 01-1 2010-01-14 期中考後第一次華文課:敘述與故事

*本講義為筆者任教於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級中學時之自編補充教材。

有位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一篇包含貴族與愛情的故事。所有學生都非常頭痛,只有一個學生立刻交卷,他寫的是:

「公主懷孕了。」



老師很生氣,要求他加入神秘感。學生立刻改好交卷:

「水瓶座的公主懷孕了。」

老師當然更生氣了,要求再加入懸疑感。這名學生還是馬上再度交卷:

「水瓶座的公主懷孕了,是誰幹的?」

老師快抓狂了,這次他要學生加入宗教元素。學生很為難的回家去。第二天交卷,還是只有一句話:

「水瓶座的公主懷孕了,Oh my God!是誰幹的?」

你們覺得這個學生寫的是故事嗎?他寫的應該是句子,或者稱之為【敘述】。但這個寫作文的笑話就是一個【故事】了。請你們想一想:什麼是敘述?什麼是故事?它們的差別在哪裡?

我認為:敘述是一個片斷;可能是一句話或是幾句話,但終究只是一個片斷。故事則包含了【人物】、【環境】、【事件】,呈現了完整的【因果關係】。

我們在期中考之前,看了一些記敘的文章,例如林語堂的〈記鳥語〉p.6第二段開始,胡楚生的〈拒絕文明的艾米許人〉p.14第一段與第二段,它們是小說嗎?是故事嗎?那它們是什麼?是一段一段的敘述。

一篇典型的故事應該長得什麼樣子呢?有個現成的例子,請看第九課【世說新語選】p.53。世說新語是中國【南北朝】的時候編成的,大概是【4xx A.D.】的時候;而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大約是【0xx A.D.】的時候,也就是說故事發生到寫成,已經經過了將近四百年。故事,原本的意思就是【以前發生的事情】,【古老陳舊故】,這幾個字基本意思是差不多的。

這個故事第一個登場的角色是【陳太丘】,他本來叫做【陳寔】,因為做過太丘縣的縣長,就被叫做陳太丘。古代人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官位或是就任的地方常常成為別人對他的稱呼。

陳太丘和【朋友】約好中午見面,但他朋友遲到了,而且遲到很久;陳太丘做過官,做過官的人對於遲到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官比他大的人,遲到是應該的;官比他小的人,遲到就死定了;如果是他的朋友,那也不應該遲到,但遲到了也沒辦法,陳太丘就先走了。

這朋友遲到了,但可沒說不到;當他開著豪華跑車到陳太丘家門口的時候,主人已經先走了,只看到小朋友在門口玩耍。這個小朋友是陳太丘的大兒子,叫做【陳元方】,當時才七歲,七歲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小孩子。這朋友還沒下車,搖下車窗就問:「小朋友,你爸爸在不在呀?」

稱呼別人的父親,要用尊稱,可以說【令尊、尊君、令嚴】;如果是對別人自稱自己的父親,要用謙虛的說法,例如【家父、家君、家嚴】。稱呼別人的母親【令堂、令慈】,自稱自己的母親【家母、家慈】。

陳元方當時才七歲,但他懂得報告事情要完整。他說:「等您很久了,因為您一直沒來,就先離開了。」

這朋友一聽就生氣了,破口大罵:「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定一起走,竟然丟下我自己先跑了。」

如果有人當你的面罵你家人,你要怎麼回應?當下一定很生氣,但一生氣就舉起拳頭是不行的,何況七歲的拳頭還太小,誰都打不贏。我們陳元方小朋友可厲害了,他說:

「您和家父約定中午見面,到了中午還不來,就是不守信用;當著兒子的面辱罵父親,這是沒有禮貌。」

這朋友倒還懂事,被指正了還會不好意思,下車來想要摸摸小朋友的頭,說些好話;陳元方哪是這麼好打發的,直接轉身走進家門,看都不看一眼。

這則故事並不長,但是有人物,有環境,有事件;而且,你在這個小故事裡看到一連串因果關係:有了中午的約定【期日中】,所以發生遲到的狀況【過中不至】;陳太丘對於遲到的反應是【舍去】。這時候還有另外一條線索:陳元方在門口玩兒【門外戲】,所以朋友到的時候和陳元方發生對話【客問元方】;元方很有禮貌的回答,朋友的反應卻很生氣【怒】;這個不懂事的大人又遲到又罵父親,所以產生這則故事的高潮,也就是陳元方的回答【無信無禮】;陳元方義正詞嚴,所以朋友覺得慚愧【下車引之】;但陳元方的反應是【入門不顧】。

人物在環境當中的活動,便是事件。人物、環境、事件,是故事的鐵三角,缺一不可。然而塑造人物、描寫環境、呈現事件經過,都需要許多敘述。原本單薄片斷的敘述,依照某種順序呈現,就會成為故事,而這個順序就是因果關係。

沒有留言:

自己的英語自己救 Save your English NOW!

我研究的領域是科技輔助語言學習,不只是華語,各種語言都可以;所以正在自己救自己的英語。 我的求學時代國中才開始有英語課,而我幾乎是一開始就放棄了學習英語。雖然我喜歡看書,但沒有人提醒我英語的閱讀資源是最豐富的。等我到了碩士班,因為修課需要直接閱讀原文期刊,才開始過著艱辛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