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哀戚」還是「哀淒」?查哀戚一詞,出自史記。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其執喪,哀戚甚悼。
至於另一個寫法則不見典籍。然而這個求新求變的時代,一句「以前沒人用過」是不能滿足各位的求知慾的。讓我們看看戚與淒的傳統用法,看看為何「哀戚」比較適當。
戚原本是古代兵器,也就是斧鉞之鉞。
《說文》:戚,戉也。
〈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
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
為了這個兵器義,還衍生出鏚ㄑㄧˋ/qì。戚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親近:
〈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
這個意義衍生出「親戚」的用法。戚的下一個用法或許是最著名的:
〈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注:戚戚然,心有動也。
少一個重複字,戚然的意思和上面就差得很遠:
〈列子、說符〉: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這個戚是指警惕、不安。戚也有憂慮、悲哀的意思。
〈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這個用法也可以寫作慼、慽,表示這是一個和心情有關的字。
淒,音ㄑㄧ-/qī,俗字作凄。從水部,想來原本與水有關;它原本的意義是雨雲興起。
《說文》:淒,雨雲起也。
〈詩、小雅、大田〉:有渰淒淒
另外一個意思則是寒涼。
〈詩、邶風、綠衣〉淒其以風。
〈莊子、大宗師〉:淒然似秋,煖然似春。
然而以淒造詞,如淒涼、淒清、淒厲等,幾乎都有悲傷痛苦之意。推測是因為寒冷使人心境愁苦,「心寒」也。
由上觀之,哀戚之戚未必由「寒冷淒清」而起,那麼還是遵從傳統用法比較妥當。而當心境上的低潮是因環境(人氣?)或心境上的寒冷而起時,就要選用淒。
順便提及與淒字形、用法都很相近的「悽」。既然從心部,應該是一個與心情有關的字。
悽,音ㄑㄧ/qī,悲痛哀傷。
《說文》:悽,痛也。
屈原〈遠遊〉:心愁悽而增悲。
孔稚珪〈北山移文〉: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悽悽:1.哀傷的樣子;2.飢病的樣子
〈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傳贊〉:悽悽碩人,陵阿窮退。注:悽悽,飢病貌。
悽愴:1.哀傷;2.寒冷
〈漢書、王裦傳〉襲貂狐之煗者,不憂至寒之悽愴。注:悽愴,寒冷也。
悽,音ㄑㄧˋ/qì,恨。
《集韻》:悽,恨也。
那麼為什麼司馬遷不寫成哀悽?這問題你得問司馬遷他老人家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