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5

如何學會畫畫,或是任何你覺得自己沒有天分的東西

古書小時候學過畫畫,為期三個月。老師跟書媽說,我連根香蕉都畫不出來,沒有學畫畫的天分。

「天分說」假定了一個玻璃天花板,有些人被天花板死死地壓在底下。沒有天分所以不該學畫畫,沒有天分所以不該學音樂,沒有天分所以不該學英語。會不會有人說,孩子,你沒有說母語的天分,別學了?為什麼每個一般條件的人都可以學會自己的第一語言,等到學第二語言或其他技能的時候,就開始討論起天分了呢?如果一般條件的英國美國澳洲人,都可以學會英語,為什麼一般條件的台灣人,學習英語需要天分呢?


學會任何東西,需要的並不是天分,而是動機。動機是做任何事的動力,缺乏動力不但走不遠,可能根本就不會邁開步伐走。「動機理論」(Theories of Motivation) 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蔚為風潮的遊戲式學習,就是強調遊戲能夠引起學習動機,從而產生學習成效。商業界不斷探討如何引起動機,也就是消費的慾望,因此才有各種促銷、集點、累積里程等等活動。如果你使用各種社群網站,社群網站無不費盡心思,希望加強與維持你再度上站的動機。而這篇文章的標題與開頭,也想引起你繼續看的動機。

動機理論探討人的動機如何產生,有許多流派,例如本能論、行為論、人文論、認知論、社會學習論、X和Y理論、雙因素理論、成就需要理論、五因子工作特徵理論、行為主義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逆轉理論等等,其中人文論以馬斯洛 (A. Maslow) 的需求層次 (needs hierarchy) 為代表,馬斯洛將人的各種需求歸納為由低而高的五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人們的行為動機來自於滿足較低層次的未滿足需求,滿足之後動機會提升至更高層次的需求。但說到學習動機,除了如何產生,如何維持學習動機也很重要。

如果想學會畫畫,或是任何別人說你沒有天分的東西,動機既已產生,該如何維持下去?馬克.奇斯勒 [1] 根據三十年的繪畫教學經驗,認為要提供學習者「立即性的成功」。立即性的成功激起樂趣,引起更多興趣,就能激發更多練習,更多練習會建立信心,讓學習者們渴望繼續學習。

然而,如果只是一味給予毫無挑戰性的簡單練習,學習者很快就會感到無聊,同樣無法維持學習動機。奇斯勒的三十天繪畫課程,是將看似繁雜的繪畫技巧,分解為不斷遞進的簡單步驟,讓學習者從圓形與陰影開始,逐漸掌握各種繪畫的原則,完成越來越複雜的作品。每一次立即性的成功,都是讓學習者在已有的基礎上,多跨出一步,體驗一個簡單的行為所造成的美妙效果。

而這樣的學習方式,便牽涉到另外一個重要的學習理論模型:Vygotsky 的近側發展區間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1] 馬克.奇斯勒(2012)。一枝鉛筆就能畫:30天一定學會,超有趣又簡單的繪畫技巧(連緯晏,譯)。新北市:木馬文化。

沒有留言:

自己的英語自己救 Save your English NOW!

我研究的領域是科技輔助語言學習,不只是華語,各種語言都可以;所以正在自己救自己的英語。 我的求學時代國中才開始有英語課,而我幾乎是一開始就放棄了學習英語。雖然我喜歡看書,但沒有人提醒我英語的閱讀資源是最豐富的。等我到了碩士班,因為修課需要直接閱讀原文期刊,才開始過著艱辛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