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0

【酷字辨】灑、撒

  甲骨文與鐘鼎文當中還沒有灑。小篆的灑,从水麗聲,本意是將水揮散成珠;麗的本義是群鹿同行,有連續之意味,灑水則水珠同時連續散出。

  將水揮散成珠的目的是清潔,也就是用水掩洗地面的塵土。原本用來修飾動詞,後來獨立成一個動作。

   禮記內則:「灑埽室堂及庭。」
   李白寄上吳王詩:「掃灑黃金臺,招邀青雲客。」

除了清潔之外,灑這個動作本身是散放的意思。

   郭璞江賦:「駭浪暴灑。」
   王維冬晚雪詩:「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瀑布挂北斗,莫窮此水源;
   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

滴落也是灑,如灑淚。

   梁書武帝紀:「涕淚所灑,松草變色。」
   李白古風:「光風滅蘭蕙,白露灑葵藿。」
   杜甫謁先主廟詩:「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襟。」

除了水滴,拋投事物也可以叫灑,如灑網。

   潘岳西征賦:「灑釣投網。」

除了肉眼可見的水珠,風的吹拂也像是灑。

   陸機演連珠文:「時風夕灑。」
   李白送郗昂謫巴中詩:「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
   蘇軾遊鶴林寺醉歸詩:「花時臘酒照人光,歸路春光灑面涼。」

事物一被散放,就會分開。

   說苑君道:「(禹)灑五湖而定東海,民亦勞矣。」
   張衡南都賦:「開竇灑流。」

外物與我分開,像是水灑塵落,不沾我身,可以形容無拘無束的樣子。

   宋史張洎傳:「洎風儀灑落。」

灑這個字和水有關係,所以也有洗滌的意思,通洗,音ㄒㄧˇ。

   法言問明:「巢父灑耳。」
   魏志管寧傳:「詣水中澡灑手足。」

早期曾經有灑然一詞,意思是驚奇的樣子。

   莊子庚桑楚:庚桑楚之始來,吾灑然異之。

  撒這個字比灑更晚,隸書才見,從手散聲,意思是分開、釋放。這個意義灑也有,但是撒可以釋放更多水滴以外的東西,例如撒種,撒豆成兵。

   世說新語言語:「撒鹽空中差可擬。」

或是釋放一種態度,如撒野、撒賴、撒潑、撒嬌、撒腿就跑。或是釋放身體不需要的物質,也就是排泄,如撒屎撒尿。又或者是釋放虛構的消息,如撒謊。通常這三種用法讀ㄙㄚ 。另外有撒然,和灑然音同義類似,是驚醒的樣子。

   水滸傳第六四回:「宋江撒然覺來,卻是南柯一夢。」

  撒義出於灑,更強調釋放的意味,能「撒」的東西也比被「灑」的多。但是如水、風、陽光這些帶有連續性的「東西」,還是適合用灑。

2009-12-08

【酷字辨】盪、蕩

  甲骨文的盪,像是一個人在划小舟;到了小篆,小舟訛變成盤子(皿),持槳的人形換成聲符湯,意思是洗滌。

   漢書元后傳:「以盪腸正世。」注:「盪,洗滌也。」
   漢書藝文志:「聊以盪意平心。」
   班固東都賦:「於是百姓滌瑕盪穢,而鏡至清。」

在早期的文獻中,盪還有推移的意思,論語憲問有盪舟,就是行舟。

   易繫辭:「八卦相盪」注:「盪,相推盪也。」

推移則搖晃,左傳中盪就有搖動或震動的意思。

   左傳昭二六:「震盪播越。」
   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也。」
   江淹:「帳裡春風盪,簷前還燕拂。」

盪也有放的意思,通蕩。

   漢書丙吉傳:「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
   注:「盪,放也,讀與蕩同。」

分裂、張開也稱為盪。

   水經河水注:「河神巨靈,手盪腳踢,開而為兩。」

在軍事上抵制衝突敵軍,使敵陣分開也是盪。

   宋書顏師伯傳:「單騎出盪。」
   隋書五行志:「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

  除了動詞的用法之外,盪若是做名詞,意思是精銳的兵卒,因為這些優秀士兵可以讓敵軍潰散。

   唐書楊恭仁傳:「恭仁募趫盪倍道進。」
   日知錄:「古人以左右衝殺為盪陣,其銳卒謂之跳盪,
   別帥謂之盪主。」

做限制詞用,意思是廓清,通蕩。

   漢書諸侯王表:「姍笑三代,盪滅古法。」
   吳志陸遜傳:「宿惡盪除,所過肅清。」

做量詞,通「趟」,見於文學作品。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就是我走一盪也使得。」

  疊字詞盪盪,有兩個含意:

一、大的樣子。

   漢書揚雄傳:「參天地而獨立兮,廓盪盪其亡雙。」
   注:「盪盪,大貌。」

二、空曠的樣子。

   漢書郊祀志注:「盪盪,空曠之貌。」

  蕩這個字到了小篆才出現,而且原本是條河流「蕩水」,其實就是「湯水」,從河南省湯陰縣流往內黃縣,注入黃澤。基本意義是水流匯聚之處,清統一志有「黃天蕩」。從水流匯聚之處可以引申出許多相關的意義,第一個是太多,也就是驕奢。

   尚書畢命:「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
   傳:「肆其驕蕩,陵蔑有德。」
   列子楊朱:「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水面平坦,因此蕩也可以是平坦易行之路;

   詩齊風:「魯道有蕩,齊子遊遨。」注:「蕩,平易也。」

水面並非總是平靜無波的,所以蕩也有搖動的意思;

   左傳僖三:「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
   王勃上劉右相書:「顧盼可以蕩山岳,咄嗟可以降雷雨。」

生物的動就是萌芽;

   禮記月令:「仲春諸生蕩。」注:「蕩,謂物動萌芽也。」

動也可能是晃動散亂;

   左傳莊四:「余心蕩。」注:「蕩,動散也。」
   呂覽孟冬紀:「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
   李白越女詞:「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水動可以滌除污穢;

   禮記昏義:「蕩天下之陰事。」注:「蕩,滌去穢惡也。」
   枚乘七發:「陶陽氣,蕩春心。」注:「蕩,滌也。」
   晉書劉琨傳:「掃蕩仇恥。」

大水一動則可能毀壞事物;

   國語周語:「而幽王蕩以為魁陵溝瀆。」注:「蕩,壞也」。

被水沖走的東西四處飄蕩;

   馮元興浮萍詩:「有草生綠池,無根水上蕩。」

飄蕩就是不受拘束,也就是放縱、流浪、放蕩;

   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其敝也蕩。」
   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漢古詩十九首之二:「昔為倡家女,今作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人放縱於情慾,則淫蕩;淫者過也。

   梁元帝蕩婦思秋賦:「此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
   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
   
  蕩也可以做限制詞,意思可能是振動;

   左傳成十三:「來蕩搖我邊疆。」
   史記龜筴傳:「百僚蕩恐。」
   抱朴子:「蕩汰積埃,革邪反正。」

湮沒;

   晉書五行志:「五郡大水,稻稼蕩沒。」
   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梟獍虔劉,宗社蕩墜。」

或是導引水流,讀ㄊㄤˇ,如「蕩渾水」;如今常寫作淌。

   周禮地官:「以溝蕩水。」注:「謂以溝行水也。」

  疊字詞蕩蕩有三種意思:

一、廣大的樣子。

   詩大雅:「蕩蕩上帝,下民之辟。」注:「蕩蕩,廣大貌」
   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二、平易的樣子。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三、平正無私的樣子。

   左傳襄三:「王道蕩蕩。」

這些意義仍然是從廣大水面引申而來。

  如今,盪偏重於搖動,如震盪、盪鞦韆;蕩偏重於放縱,如飄蕩、放蕩、蕩婦。但若是指清除,掃盪或是掃蕩都是經典已有的用法。

  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因為蕩婦很會搖所以寫作「盪婦」。(被拖走)

2009-12-07

【酷字辨】作、做

  作的本字是乍。甲骨文的乍,像是人坐著手持工具的樣子。持用工具時動作不停,所以乍有暫時、突然、積極活動的意義。金文的作,有些與甲文乍同形,有些則從乍從攴;攴音卜,意思是「小擊」。小擊就是輕輕敲打,同樣是動作不停。到了說文小篆,作從人從乍,人而積極活動,意思是「起」。

  由此看來,作的基本意義是創造:

   詩經周頌:「天作高山。」
   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論語述而:「述而不作。」

創造帶來改變,所以作有變化之意;

   禮記哀公問:「孔子愀然,作色而對。」

除了改變臉色,還有改變姿態以表示恭敬;

   論語鄉黨:「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人事物的興起可能是創造,更是一種改變。

   孟子公孫丑:「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大夫懼罪而禍作。」

鼓勵人往更高的層次改變,也就是振作。

   尚書康誥:「作新民。」

擔任或進行某事也是作,如作畫、作官、作媒。」

   尚書舜典:「汝作司徒。」
   左傳昭廿八:「九德不愆,作事無悔。」

作當做名詞,就是創造出來的產品、事業或藝術品。

   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
   鹽鐵論:「無用之官,不急之作。」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懷。」

  作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用法,例如使、命;

   周禮夏官:「會同朝覲,作大夫介。」
   鄭玄注:「諸侯來至,王使公卿有事焉,則作大夫使之介也。」

工人、工匠,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認為應讀陰平聲ㄗㄨㄛ ,如木作、石作、瓦作、作坊、作所。

   三國志魏書孫禮傳:「禮逕至作所。」
   

怨謗、呪詛。讀ㄗㄨˇ。

   詩大雅:「侯作候祝,靡屆靡究。」

表示開始;

   尚書皋陶謨:「烝君乃粒,萬邦作乂。」

或是介引時間,相當於「及」。

   尚書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惟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

  典籍中的某些作,意義尚有爭議,最著名的出自論語:

   論語鄉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朱子曰:「此必有闕文,不可強為之說。 」

或說這個作是鳥振翅飛舉的意思。另外孫子裡也有一個作意義不確:

   孫子虛實:「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或說這個作是挑戰的意思,似乎與虛實篇旨不合。

  包含作的詞彙不一定和創造有關係。例如作料:

一、各種應用材料。

   東京夢華錄:「有諸手作人上市買賣零碎作料。」

二、調味料。

   兒女英雄傳九回:「那桌上調和作料一應俱全。」

當調味料時,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認為應讀陽平聲ㄗㄨㄛˊ;今日常寫為佐料。另外還有作踐,就是糟蹋。

   蘇軾請開湖六條狀:「作踐狼藉。」

作麼,同怎麼。

   劉克莊賀新郎詞:「作麼攜將琴鶴去?不管州人墮淚!」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尚收錄了「作摩」,有兩個意思,一是仔細思量,二是北平方言,暗中算計的意思。然而古書以為其實是「琢磨」的別字。

  做,說文中做為作字重文,正字通以為「作」的俗字,水滸傳中的作與做並見,而且這裡的做是假裝的意思:

   水滸傳第三十五回:「宋江教分作三起下山,只做去收捕梁山泊的官軍。」

  現在的用法,「作」可以構成名詞,如動作、傑作、作文;也可以構成動詞,如創作、製作、作勢;「做」則只能構成動詞。例如「作為」這個詞,可以是所作所為,也可以解為「當作」,如「我作為人民的褓姆」。但「做為」就只能是當作的意思,如「我做為人民的褓姆」。

  至於現今常用的「做作」何時出現,待考。

2009-12-04

【酷字辨】才、材

  才原本是個象形字,畫出草木初生的樣子。草木生生不息,自然與人也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人合稱三才。

   易繫辭: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吾友丞秉曰:「字形象草木初生,也就是芽破土挺立的形像。」由此可以聯想到人中亦有特出挺立之才。

   孟子離婁:才也養不才。

人的資質;

   孟子告子:非天之降才爾殊也。

人的才能。

   論語子罕:既竭吾才。

具備優秀資質才能的就稱為才子。

   左傳文十八: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

  後來,才這個字被借用來表現最近的過去時間,另一個也被借用是纔,同音。

   李清照浣溪詞:眼波才動被人猜。

才還可以表現一、但的意思。

   許棐贈芸窗詩:才經拈起便新奇。

或是表示僅僅在某個範圍內。

   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

  材的意思是木梃,也就是勁直堪用的木頭。從木從才,其實就是質性優秀的木料。

   周禮冬官注:五材,金木皮玉土也。

於是堪用的原料也稱為材。

   左傳隱五: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也。

植物的果實對人也有用,也可以稱為材。

   周禮地官:委人掌歛疏材。

材既然從原本的好木頭擴大指稱一切堪用的材料,那麼和才混用也就不令人訝異了。材可以表示質性、才具。

   禮記中庸: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表示才能,如材智、材識。

   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

表示才德。

   易繫辭彖者材也。注:材,才德也。

材既然是堪用之物,當動詞就是使用。

   呂覽異用:故聖人之於物也無不材。

也可以當形容詞,表示有才能的人,如材臣、材官。

   唐書嚴挺之傳:號材吏。

材也有一些罕見的用法,如車上的橫木。

   國語晉語:駕而乘材。

假借為裁處判斷的裁。

   國語鄭語:計億事材兆物。

和才一樣,材也可以表示僅僅之意,通纔。

   漢書杜欽傳:乃為小冠,高廣材二寸。

  依照材原本是硬直良木的意義,稱呼優秀堪用的原物料,宜用「材」;稱呼人的資質、能力,宜用「才」。諸如三才、天才、才能、木材、材料等已經固定的用法也不宜換用。

【酷字辨】在;再

  在與再,字形迥別,字義迥異,但觸目所及,時常有人誤用。

  甲骨文和金文的在,是一個十字於交叉處做記號,其實很像現在的「準星」。小篆的在,從土才聲,本義是「存」。土是萬物存在之處;才的本義是草木始生,草木據以始生之地為在,所以從才聲。或說:才在是古今字,在是才的累增字,所以從才聲。

   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京房易傳:「諸侯在世。」

存的本義是體恤慰問,從子從才;兒童如草木之初生,宜加以體恤慰問。所以在又作存問之意。

   左傳襄二六:「吳子獨不在寡人。」
   儀禮聘禮記:「子以君命在寡君。」

既然存在,就有所居處,如在鄉、在野。

   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魏書王慧龍傳:「在任十年,農戰並修。」

在下成為自稱的謙詞。在也可以當作察驗:

   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禮記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居的意義延伸出一系列介詞性的用法。意思是「於」。後面可以接處所,如人生在世;

   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

或者接地位;

   左傳襄八:「譬如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也可以搭配時間,如現在;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徵甚。」

如果後面接人或物,表示依靠。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另外在也可以當限制詞用,表示「就在」。

   禮記大學:「在止於至善。」

或表示僅僅,同才(纔)。

   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十戶耳!」

  再,甲骨文無此字。金文有但意義不詳。小篆的再,從一,從冓省(也就是冉),本義「一舉而二」,兩者相重疊也。自古以來再的運用相當單純:

當動作,表示重複。

   尚書大禹謨:「朕言不再。」
   左傳莊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當狀態,表示重複。

   唐書郭子儀傳:「國家再造,卿之力也。」

第二次,表示數量。

   北齊書羊烈傳:「一門女不再醮。」

  附帶一題「再」與「又」的差別。單獨運用時,再用於事前,又用於事後。如:請再說一遍;他又說了一遍。然而「再次」「再造」等詞組不在此限。

  「在」是「處於」,「再」是「重複」,其分別昭然若揭;可歎新注音無知,屢屢同音混用,工具之惑人也如此哉!

自己的英語自己救 Save your English NOW!

我研究的領域是科技輔助語言學習,不只是華語,各種語言都可以;所以正在自己救自己的英語。 我的求學時代國中才開始有英語課,而我幾乎是一開始就放棄了學習英語。雖然我喜歡看書,但沒有人提醒我英語的閱讀資源是最豐富的。等我到了碩士班,因為修課需要直接閱讀原文期刊,才開始過著艱辛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