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0

【酷歷史】中國古代網際網路系統

  看不見,但是依然存在。商代(1766-1122 B.C.)的中國人已經建立了地球上第一組資訊網路系統。

  要完成網際網路這樣的大工程,必須要有三種必備條件:
一、 各地區的資訊有必要快速流通散佈。(時效性)
二、 各地區的通訊資源與技術都有一定水準。(基礎需求性)
三、 各地區的人民都能方便的進入網路系統。(普遍性)
以下一一剖析當時的中國人(為了與其已混血的後代區別,本文稱之為「中國核心初民」,表示他們是現今中國的基礎民族)是否具備這三種條件。

(一)當時中國地區有必要進行高速資訊流通嗎?
  出土文物與其上符號的相似性顯示,夏商時代中國核心初民的活動與影響範圍遠超過當時任何地球上其他民族,而由各民族最早出現的證據與拓展至最大影響範圍的時間來看,當時中國核心初民拓展勢力範圍的速度與效率也遠超過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所有物種。這便滿足了第一點「各地區的資訊有必要快速流通散佈」。管理這樣廣大的區域,很需要一套快速資訊存取系統來保證決策者的判斷依據是新鮮無訛的。

(二)當時中國核心初民有足夠的通訊技術嗎?
  從考古實物上來看,不論是盜墓者(生存考古)、建築與水電工人(意外考古)、考古學家(專業考古)或是印第安那瓊斯與蘿拉(娛樂考古),都從未於中國地區發現古代電纜的存在。然而當時的資訊溝通又是如此的頻繁而快速,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核心初民事實上已經有了無線電技術。

  然而當時地球上怎麼可能有無線電呢?難道這些人是天才?我們不能如此輕率的斷定。最能代表一個民族是他的語言文字系統,地球上絕大部分民族在文字使用一段時間後,都將「象形與記號表義系統」逐漸轉變為「音符與音節表義系統」;中國核心初民卻能巧妙的結合表形符、表意符與借形表音符構成「借音符與意符表義系統」,並沿用至今。受到中國文化深刻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地,起初也採用了中國式的文字,但最後仍漸漸的轉變為拼音程度較高的文字系統,可見中國周圍民族對中國核心初民的思維模式仍然難以完全接受。語言文字是人們記錄環境與互相溝通的工具,反應了該民族的思考方式。這些初民的語文與地球其他民族都不相同,也就是他們的思維模式與地球上其他民族都不相同。

  原來中國人是外星人的後裔!問題迎刃而解:初始的中國核心初民上承母星已有的技術水平,對於如何擴展與穩固勢力早已了然於胸,問題只在於如何適應與利用新環境,避免仰賴母星的援助。然而地球十分適合生物居住,中國核心初民只要把設備搬到地球上不就好了嗎?

  這就要提到殖民種族的一大考量:如何使用本身已有技術保障殖民優勢,又不至於讓被殖民地區的原有民族學習(剽竊)這些高等技術。《槍砲、病菌與鋼鐵》(賈德‧戴蒙著,台灣版由時報文化出版)一書指出,美洲大陸由於早先歷經的一場動物滅絕,使得北美洲的印地安族沒有機會畜養與騎乘馬匹。然而歐洲殖民者帶來槍枝與馬匹之後,學會新技術的印地安人立刻成為歐洲殖民者的夢魘。同樣的事情在地球上所在多有,其他有智慧生命的行星上也一定不會少,記取教訓的中國核心初民為了防止地球原住民獲得這些技術後反過來壓制自己,便決定拋棄既有設備,完全憑藉本身的生物特性與地球環境的資源求生。

  但他們也不能立刻重演文明發展史,因為擁有科學知識就能再造科技文明,若真要從頭開始,數百年之內也會重建文明至原子時代的地步。中國核心初民必須利用不會被地球上其他民族發覺的通訊方式。是的,你猜到了,就是無線電,不但快速又無法以普通的生物感官察覺。但無線電的收發系統不也是科技設備嗎?這些設備可能被其他民族利用,何況我們也沒有發現古代的無線電發射器呀?由此可以推測,中國核心初民能夠以「腦」做為無線電收發器。既然人人都有無線電收發器,那這個種族確實具有足夠的通訊資源與技術進行網際網路的建構,只要將每個人的腦波串連起來,便是網路了。

(三)網路系統是否方便到人人都能進入與運用資訊?
  對於中國核心初民而言,「只要你有腦,你就能上網。」登入網路絕不是問題,只要有腦又有心,也沒有麻煩事擾亂思緒而延遲了你的登入作業。如果人人都能夠上網,每個人都提供一點消息,從雲朵的形狀到隔壁家昨天吵架,小到晚餐菜單大到明天要出征拓展殖民地,只要你有腦,你就能悠遊於網路世界並下載你要的資訊。當時中國的網路系統比現在更方便,而且完全免費。

  由以上推論可知,中國核心初民符合時效性、基礎需求性與普遍性三個條件,有能力建造網際網路,而該民族的擴張速度與效率也間接證實了這樣的網路系統確實存在。況且我們有直接考古證據:甲骨文片。

  甲骨文片其實就是當時的留言版,也是當時的資訊儲存裝置,人腦和電腦的差異便在於人腦會重組資訊而不只是累積資訊,因此單憑人腦記憶不能保證資訊能正確無誤的傳播,擁有「無線電收發腦」的中國核心初民仍然需要記憶輔助裝置。由於之前提到的殖民者考量,電磁儲存裝置等太先進的裝置不能使用,長效性的網路硬碟也難以維持(人會死吧?就算是外星人),唯有把這些訊息轉化為謎一般的圖案,刻畫在能夠長期保存的記憶硬體上。

  地球上其他民族在事物日益繁多時也面臨資訊儲存的問題,埃及使用莎草紙,秘魯使用繩索「結子」,與地球原住民混血後的中國地區人民使用竹簡木片或絲帛,這些東西雖然方便取得與製作,卻都容易腐朽難以保存。唯有中國核心初民使用龜甲、獸類肩胛骨作為記憶硬體。在甲骨片上刻畫非常困難,保存的資訊難以被塗銷或竄改;而且這些甲骨取得容易,不會腐壞,還可以藏匿於垃圾堆與墓穴中不被發現,實在是記憶硬體之首。

  截稿之前獲得小表弟的建議,他指出故宮裡擺放的璧(圓形且中有孔洞的片狀玉)其實是類似如今雷射光碟的裝置。對呀!如果甲骨不易腐壞,玉更不易腐壞;甲骨堅硬使得上面的符號不易被竄改,刻畫玉面的難度更高;甲骨藏在垃圾堆可能會遺失,玉可以光明正大的掛在胸前;甲骨會被不知情的後代子孫當藥材研磨成粉,有能力磨玉來吃的終究是少數。雖然玉身價高昂取得較難,但觀察玉表面的細密紋路可知,玉的資訊儲藏量遠大於甲骨片。況且這種質優價昂的高級儲存裝置,只會拿來記錄重要大事。

  現今考古學者認為甲骨文如何如何,都是沒考慮到甲骨文製作者的背景與用心。到故宮二樓甲骨文展覽室就知道,甲骨文上資訊包羅萬象,從祭祀、戰爭到天氣預報,甚至還有旅遊導覽與醫療保健,資訊範圍與濃度足與現代入口網站分庭抗禮。地球上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段歷史了,這些人成立的電腦公司就叫做「甲骨文」,表示不忘本。下次若到中國大陸旅遊,記得到河南安陽的小屯村,見識一下目前所知最大的古代網際網路精華區,裡頭可有十一萬筆資料呢!

沒有留言:

自己的英語自己救 Save your English NOW!

我研究的領域是科技輔助語言學習,不只是華語,各種語言都可以;所以正在自己救自己的英語。 我的求學時代國中才開始有英語課,而我幾乎是一開始就放棄了學習英語。雖然我喜歡看書,但沒有人提醒我英語的閱讀資源是最豐富的。等我到了碩士班,因為修課需要直接閱讀原文期刊,才開始過著艱辛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