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一味的使用「一昧」嗎?
昧曾經有「清晨日昇」的意思,但這個字作為「幽冥昏暗」的解釋比較受歡迎,而且延伸出:
1. 視力上的昏暗。
左傳:「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2. 愚蠢,心智上的昏暗。
尚書:「兼弱攻昧」。
3. 冒犯,態度上的昏暗。
韓非子:「臣昧死……」。
4. 隱藏,使事物昏暗。
荀子:「蔽公者為之昧」。
也就是說,幽暗之地、容易忽視、刻意忽視,都可以用昧來造詞表示。如:太陽西落之處,古稱「昧谷」。不守信用,稱為「昧信」。不通事理,稱為「昧於事理」。態度輕慢,稱為「冒昧」。
另外有「三昧」一詞,為梵語 Samadhi 的音譯,正定的意思,屏蔽諸緣,專一虛寂,以修養佛法。
智度論:「善心一住處不動,是名三昧。」
雖然是音譯的外來語,但選用昧來表現阻隔、屏蔽的意思;昏暗不就是光被屏蔽的狀態嗎?
味這個字在運用的過程中,從食物到哲學都佔有一席之地。物體散發分子給予生物的口鼻刺激,如「調味」、「香味」。做為量詞,是食物或藥品的數量,如「兩味藥」。作為動詞,是辨認味道,列子:「有味味者」。由辨味引伸為體察事理。如「體味」。於是味也可以解為事物的道理、旨趣,如「意味」。
一味這個詞,源自於數量。韓非子有「食不二味」,意思不是滿桌食物只有一種味道,而是指只吃一道菜。所以指稱某個人思考或行動時固執於一種方法,不願意改變,稱為一味。
各位不要「昧」於文字的原本意義,一「味」使用錯誤的用字喔。
1 則留言:
引經據典,博古通今,贊讚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