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與日本的敗北,除了科技上的差距外,腹地狹小,缺乏防禦縱深是最大的原因。
俄羅斯比他的盟友多了三項防禦優勢:位處內陸,阿書王又無法說服不列顛伊莉莎白女王借道北極海域,印度海軍無法助攻;領土防禦縱深極長,轟炸機航程僅能及於烏拉山南北兩城;與印度陸疆接壤,又獲得週圍國家的不干涉保證,可以從各方向取道突襲。
印度首先借道波斯北方領土,摧毀北極圈內的俄羅斯城市;接著取道西班牙在北極圈的殖民地,與阿富汗第二批北方軍團夾擊北烏拉城,阿富汗又派出兩個西方軍團,一部圍攻南烏拉城,另一部直接襲向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北烏拉在砲兵師不計代價的猛攻下陷落,阿書王下令放棄原本依山傍水,位處平原的地點,遷移到礦產較富的北烏拉隘口建立新城。南烏拉隨後失守,印度放棄原地,在東北方重建新南烏拉城。
就在阿書王以為戰況順利,下令新城市開始建設,各部軍團直奔俄羅斯中心時,俄羅斯動員全國三分之二的兵力,傾巢而出,兵分三路,聖彼得堡軍團首先奪取了西班牙的殖民地,鞏固北方;接著假道波斯南北領土,摧毀了尚未設防的天山殖民地;莫斯科方面派出騎兵與砲兵的混成軍團,奪取南烏拉新城,將殘餘的北方、西方軍團與阿富汗的聯繫切斷;又有十餘師炮兵從裏海沿岸逼近,直接威脅阿富汗的農牧設施。
西方軍團統帥決定採用圍魏救趙之策,挺進並消滅了俄羅斯的衛星城市,控制俄羅斯平原中部;情報人員指出聖彼得堡的軍團不得不派遣部隊協防首都,無法增援南烏拉城。北方軍團趁佔領西班牙的俄軍尚未站穩腳步時,再度攻城收復友邦失土。接著新訓練的炮兵抵達阿富汗,加入戰鬥,嚴重打擊了南烏拉城外的俄軍,裝甲師收復南烏拉新城。
南烏拉山形勢,爆炸圖示為俄軍曾抵達的地點:
這時,蟄伏在西伯利亞森林中的俄國陸戰隊又逼近了防禦薄弱的北烏拉新城。就在戰況看似會僵持下去之時,新佔領的台灣驚傳暴動,整個日本列島又遲遲不能脫離戰時體制,人心浮動,有可能被中國漁翁得利。阿書王只好主動派出特使,在二O一七年與俄羅斯簽訂平等和約,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對俄戰爭,先進行安內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